粉墙黛瓦,溪水潺潺,草木葱茏,一幅诗意画卷在缙云县河阳古民居缓缓展开。近年来,依托缙云-富阳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一园多点”模式,河阳古民居这个被誉为“江南古村落活化石”的千年古村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缙云-富阳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是在省级帮共体缙云团组的帮助下建设完成的。“我们是全省18个生态类山海协作产业园之一,与帮共体团组成员单位杭州市富阳区合作共建。在产业园开发建设过程中,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自然风光与现代农业种植相辅相成的景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建设以来,按照“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截至2021年,已实施相关项目38个,累计完成投资59.9亿元。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像缙云-富阳这样“紧密相拥”的帮扶案例在缙云还有很多。团组成员单位省文投集团帮助缙云县打造“梨文化”“梨仓故事”等特色品牌;团组成员单位邮储银行浙江省分公司、中国人寿浙江公司帮助缙云县销售“前路山纯”“方溪山寶”系列产品达300余万元;团组成员单位湖州市德清县支持缙云县建设“山海协作”产业飞地……自我省启动结对帮扶工作以来,地处浙西南山区的缙云县创新运用好“问海借力”这把“金钥匙”,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奏响了山海协奏“共富曲”。
“谁说种田不赚钱,种上茭白以后,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缙云大洋镇前村村的王大伯笑着告诉记者。大洋镇平均海拔800多米,是缙云海拔最高的乡镇。曾经,这里的百姓吃了不少山高路远的苦;如今,得益于“一县一团”“一村一组”“一户一策”帮扶机制,村民们真正尝到了“高山生态”的福。 “这些年,缙云帮扶团组成员单位宁波工程学院在大洋镇推广高山茭白复合种植模式,指导农民利用林业资源引进食用菌产业,以错季种植方式推动村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缙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大洋镇的高山蔬菜、高山花卉、养殖业已形成品牌效应。其中,高山茭白成为大洋的优势产业,种植总面积7000余亩,年总产量1.5万余吨,产值超亿元,带动了8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胡源乡蛟坑村,团组成员单位省国资委帮助引进资金15万元,协助当地开展建设文化礼堂、饮用水提质项目;在岩门村,团组成员单位省台办帮助建设400万元的“有机图书馆”捐建项目;团组成员单位邵逸夫医院充分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优势,定期开展义诊活动,提升当地医院医疗水平。 据统计,去年以来,缙云帮扶团组已为当地落实资金20亿元,为结对村落实帮扶项目22个,涉及资金约2400万元。在帮扶团组的大力支持下,缙云县正蹄疾步稳地行进在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的大道上。
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社会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产业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下的新机遇